当前位置:首页 > 市场动态 > 挽救明清古建筑博物馆 修复花厅 老工匠要出山
市场动态

挽救明清古建筑博物馆 修复花厅 老工匠要出山

来源: 海峡都市报 作者:侯希辰 关永辉 日期: 2006-7-13 9:07:25
    中国园林网7月13日消息:为了挽救三坊七巷这座“明清古建筑博物馆”的命运,本报连续推出“关注三坊七巷修复”系列报道。在读者和专家的帮助下,三坊七巷还原了黑墙灰瓦的色调原貌,更有一批会修复花厅等古建筑的热心读者,提出愿意为修复工程帮忙。   

    修复私家花园老工匠说不难克服

    福州三坊七巷中的许多老花厅或因年久失修,或被人为破坏,能较完整保存下来的已所剩无几,而今后的修复如何解决专业人才的不足,也将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坎。

    11日,本报发出寻找能抢救老花厅的设计者与工匠的新闻后,不少老读者致电本报称,他们过去曾长年从事古建筑修复与假山的设计施工,即将进行的三坊七巷大规模修复,将让他们有了再次施展才艺的机会。

    省历史名人研究会王审知委员会副秘书长王木利说,从10多岁开始,他就跟老师傅从事古建筑的修复,近50年来,他参与了许多古建筑的修复设计与施工,如雪峰寺、闽王庙、西禅寺等建筑的修复。

    他说,古建筑的修复技艺,是要靠一代代传下来的,没有师傅手把手教上四五年,根本学不会,比如建筑的尺寸、用材的精确度把握,这在书本上是很难学到的。还比如,修复假山雪洞,用到的糯米灰制作方法,由于这种工艺在普通建筑中几乎没人使用,所以真正掌握该技术的人并不是很多,特别是年轻人更是没有几个人能懂得其中奥妙,这就更需要“老艺人”出山了。

    王木利说,由于他长年都与古建筑修复的老艺人打交道,一个人实在解决不了的难题,可以与他们商量,只要大家共同努力,三坊七巷古建筑、老花厅的修复技术难题,并不难克服。

    老建筑啥特色专家一一道来

    除了花厅,三坊七巷建筑到底有哪些特色?原福州市文管办办公室主任杨秉纶进行了一番总结:

    坊巷建筑的坐向,都采取南北坐向,这样非常适用福州的东南风向,有利于通风,坊巷的走向则是东西走向。

    坊巷道路宽窄不一,最宽的不超过八米,最窄的路面是衣锦坊与文儒坊之间的闽山巷,仅3米宽的路面。个别坊巷不仅不笔直,如郎官巷前一段自东往西,中段还有一小节折向北,然后再往西行。放眼望去,坊、巷全貌若隐若现,颇有“小巷深深深几许”的韵味。

    坊巷路面都采用石板铺设,石材路面的好处在于夏天散热快,雨天不积水。所以,直至1970年之后才逐步被水泥路替代,如果有朝一日再兴三坊七巷,还是以采用石板路面为佳。

    三坊七巷建筑以宅第为主体,宅第中还有从属的亭、台、楼、榭和池沼、桥梁、山石等。住宅之外还有宗教建筑庵、堂、寺、观;有用于宗族活动的祠堂、有用于公共活动的馆舍、有用于生产活动的作坊以及公共娱乐坊所。

    三坊七巷的宅院,通常由一道门墙(配置坚固版门)和一个院落组成。大户人家,版门之外还有宽敞的门厅,专供男仆役或轿夫、车夫居住。院落以主座建筑(厅堂、两厢)为中心,前后均有石铺天井,天井两侧建石铺通廊或披舍。主建筑通常为三开间(或五开间,明三暗五格式),正间为厅,隔成前、后厅;次间(稍间)为厢房。这种格局有利采光、通风、防雨、遮阳;使用厢房则依照长幼辈分先后安排。

    【发现

    刘氏花厅私家园林“孤本”

    文儒坊尤氏民居花厅,以自由布局的屋宇与水池、山石、花木等共同组合而成,底层有假山洞,沿壁材料用糯米汁和石灰拌成。然而,该花厅现存一座假山,大部分岩石已被迁走。

    塔巷王麒故居花厅,部分四周墙头、牌堵彩绘精美,鞍墙走势平缓,隔扇、门扇、窗槛皆用楠木加工而成,屋架、椽、桁等雕刻特别考究。如今,这一花厅也基本见不到当年的模样。林聪彝故居花厅,原有水榭、小桥、池沼、假山、古榕等,记者也找不到水榭、小桥的踪影,仅存的一些假山石破败不堪……

    有关文史专家给记者开出一份三坊七巷已知花厅的名单,记者走访时发现,这些花厅早已不复存在。然而,宫巷14号这栋不起眼的老宅,却让记者有了新发现,老宅门上挂着“刘齐衔故居”的牌子。

    记者踏进用1米余宽大石块砌成的石门,迎面而来的是双坡顶大厅,穿斗式木构架,大平梁以上斗拱、梁、桁等雕刻精美,门扇、窗槛皆系楠木雕制而成,这些都在说明古民居昔日的气势。

    穿过几道隐藏很深的小门,在一条狭窄的石道尽头,一座面积不大却极其精美的私家园林出现了:造型奇特的太湖石,垒成园林主体假山,山上长着一棵枝叶非常茂盛的古树。假山“怀抱”里有一池深水,满池落叶下隐约可见游鱼。池边,有小巧的石拱桥,有古朴的三椽小屋。

    周边房非“公房”

    花厅才得以保存

    “林则徐有两个得意女婿,一个是沈葆桢,另一个便是刘齐衔。”文史专家一句话,就点明宫巷14号主人显耀的身份。

    但古民居背后的故事不仅只有这些。文史专家告诉记者,1837年,17岁的林则徐大女儿尘谭嫁入刘家,当时的刘齐衔还只是一介书生。4年后,刘齐衔与其兄刘齐衢同榜中进士。此后,刘齐衔历任户部主事、湖北德安知府、西督粮道兼陕西布政使又兼按察使、浙江按察使署布政使、河南布政使、河南巡抚等,而宫巷14号就是刘齐衔为官后置下的。

    更让后人记住刘齐衔的是他的后代,他的长孙刘崇佑,清光绪甲午科举人,后进入日本早稻田大学。就是从他开始,刘家接连两代人,几乎全部漂洋过海留学,并最终开创了“电光刘”一段传说。

    “刘齐衔故居花厅保存之完好,在三坊七巷中少见。它能够较完整地保护下来与当年房屋的产权确定有必然联系,刘家大院规模庞大,有好几户人家住在其中,而花厅周边的房子产权是属于刘齐衔后代的,而不是属于‘公房’性质;正是因为如此,花厅没遭到太大的破坏。”文史专家说道。

编辑:木麻黄

图片资讯
关于我们 | 会员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建站 | RSS | 产品库 | 搜索云
版权所有:中国园林网 yuanlin.com 客服邮箱:Service@Yuanlin.com 电话:0571-81999581
战略合作:中国电子商务协会 浙江省花卉协会 浙江省林检站 浙江省林科院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B2-20100396
广告经营许可证编号:3301002010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