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经贸” 着眼成效
本届“农博会·花博会”更加强化经贸对接功能。
重视客商邀请。本届博览会除邀请各主办、承办、联办、协办单位领导,以及台港澳知名人士、海外友好人士、知名专家学者、主流媒体记者之外,还特别邀请世界500强、央企、知名民企、行业100强、台湾“双百”企业、大型采购商、跨国零售集团等大型企业参与。
引导对接洽谈。借助境内外相关行业协会、异地商会、招商代理机构,广泛邀请与“农博会·花博会”相关的涉农加工、市场物流、高新技术、文化创意等行业的投资商和采购商,提高专业客商的质量和比例。精心组织产销对接、技术对接、投资对接等活动。
加强项目工作。漳州市以筹办“农博会·花博会”为契机,进一步推进外企、民企、央企“三维”招商。利用展会平台推动项目对接和项目升级,促进意向项目升级到协议项目、合同项目,促进项目开工、投产。届时,将有一大批“三维”项目签约落地。
当前,博览会各项筹备工作已基本就绪。场馆建设和相关硬件配套如期完成,1300多家企业确定参展。
生态文明新漳州
在国家推动生态文明、福建建设生态省的大背景下,漳州市委、市政府提出“努力把漳州建成更加宜居宜业、更具魅力活力的田园都市、生态之城”的目标,并提出“一、二、三、四、五、六”的发展脉络。
“一个”定位——“田园都市、生态之城”。“双城”互动——加快推进厦漳同城化。“三城”目标——水城、绿城、历史文化名城。“四线”管理——优化城市天际线、建筑轮廓线、滨水景观线、交通门户形象线。“五年”行动计划——完成房地产业和城建十大工程项目各1000亿元投资。“六大组团”——圆山、靖城、九龙、角美、石码、滨海团。
漳州提出“田园都市、生态之城”的城市发展定位,主要是基于几个方面的考虑,一是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生态建设。二是漳州生态优越、环境优美,底色较好。三是差异化发展战略。漳州要有自己的符号和特色,才能在厦漳泉同城化进程中实现优势互补、差异发展、合作共赢。
漳州积极创造产业与环境互动、城市与乡村统筹、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双赢的模式,努力探索一条投资少、效益好、可持续的生态文明路子。这几年,漳州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 “宁可少一点也要好一点,宁可少一点也要实一点”的要求,坚持把生态保护和工业发展统一起来,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积极引导项目、企业向园区集聚,并严把项目环境保护关、投资强度关和科技含量关,着力引办一批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的大项目好项目。
漳州加快城市综合交通、生态园林绿化、古城保护开发等十大工程建设,把城市发展的理念项目化、具体化。特别是建设“一环两带七主题”、面积100平方公里的城市郊野公园,这是构建“田园都市、生态之城”的重要支撑,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漳州正进入大项目加快落地、大产业加快集聚、城市化加快推进的关键阶段,我们将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导,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促进产业发展、城乡统筹以及民生改善,让480万漳州人民生活得更好更幸福。
历届海峡农博会·花博会回眸
首届“花博会”于1999年举行,此后一年一届。从第六届开始,主办单位增加国台办、国家林业局;从第七届开始,主办单位新增农业部。2009年,省委、省政府决定在办好“花博会”的同时,拓展举办“海峡两岸现代农业博览会”,着力打造中国南方最大农业展会。截至去年,“花博会”已举办13届,“农博会”已举办3届。
过去13届博览会,累计有1.1万多家企业参展,展出农林牧渔产品及相关产品6万多种;有4300多家采购商赴会洽谈采购,签订购销订单140多亿元,实际履约率近80%;有1400多个项目签订合同,总投资120多亿美元,实际到资率超过75%;有来自45个国家和全国各省、台港澳地区的5万多位嘉宾参会,展会参观人数近600万人次。
对外展示形象的重要窗口。“农博会·花博会”先后被评选为“改革开放以来30个最受关注展会”、“全国十佳品牌展会”,已由区域性的花事活动逐步发展成为享誉海内外的全国性两岸农业经贸盛会,成为漳州乃至福建的一张名片。
两岸交流合作的重要桥梁。秉承“花开两岸、合作双赢”的办会宗旨,已成为促进两岸合作交流、增进两岸农民福祉的重要桥梁。过去13届博览会期间,累计有2000多家台湾企业参展,9000多位台湾嘉宾莅临展会,20多家台湾农工商协会在花博园设立海西联络处。
现代农业提效的重要引擎。在“农博会·花博会”的带动下,漳州已成为全国重要的特色农业基地、全省最大的花卉生产出口基地和集散中心。在衡量农业发展的13项指标中,漳州有12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成为我国现代农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全市花卉苗木销售额从1998年的2.6亿元增加到36.5亿元,出口额占全国16%。全市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达577家,总产值662.7亿元,食品出口额近33亿美元,获评“中国食品名城”。
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博览会举办地漳浦县溪坂村,97%的村民从事花卉产业相关工作,种植面积上万亩。2011年,全村花卉总产值达4.2亿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6.57万元,成为远近闻名的花卉苗木特色村。“农博会·花博会”重要活动——中国蘑菇节成功举办了5届,有效促进菇农增收。2011年全市食用菌从业人员20万人,人均纯收入3.5万元,比5年前增长2倍多。
推荐阅读:
(来源:福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