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区的路灯更是湖里的特色
低碳发展,营造优良的生产生活环境
厦门湖里区的东部很美丽,彩虹飞架在数座小岛上连接着新老城区。既有我国最大的城市湿地公园,又有风光无限的五缘湾,站在环岛路上,一边是蓝天、碧海、沙滩、白鹭轻飞振翅,一边是淡水、温泉、湿地、鹅鸭自由嬉戏。
其实,绿树掩映下的不仅有优美的自然风景,更有低碳的绿色园区。走在湖里高新区的道路上,我们感觉不一样。脚下是采用渗水面层的道路,不但保护地下水生态,而且有利于微气候改善。头顶上LED光电互补替代风光互补的路灯,节约了近1/3的投资。每个建筑边都是小型乡土植物园,月月花常开,季季色不同,湖里区委常委、宣传部长潘少銮说,“我们选用滤尘、降噪和净化空气树种和本土观花树种作为主次干道的景观行道树。商务楼更是"会呼吸的绿色建筑",由于采用新型环保建筑材料,既起到降噪防噪的作用,又比传统建筑节能50%。”
厦门注重推进城市建设低碳化。推行建筑节能绿色评级,推行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规模化应用,推进国家半导体照明示范工程,年节电约5000万度以上。2006年起,对新建建筑全部实施节能50%的设计标准,对旧建筑在分类管理基础上推行合同能源管理试点,在照明、空调、电梯等系统进行节能改造,降低能耗,居住建筑和中小型公共建筑耗能在全国13个建筑统计城市中处于最低水平。
与此同时,市民在生活中注重低碳细节,自备购物袋等节约消费行为已成为市民的生活习惯。生活垃圾处理做到了日产日清、分类收集、集中收运、缩短运程、密闭运输,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100%。厦门人日常出行中采用步行、自行车及电动自行车的非机动化方式占43%。厦门正在建设环绕中心城区的步行系统,通过完善城市的步行和自行车系统,鼓励居民中短距离出行采取骑自行车和步行,培养低碳生活方式。
厦门注重推进产业低碳化, 2011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0.9:51.5:47.6,服务业占GDP比重接近50%。厦门经发局局长柯志敏介绍,“这是厦门多年来坚持注重引进和发展高技术、高效益、低能耗、低污染的产业导向的结果。今年1至9月,全市663家高新技术企业累计实现产值1362亿元,同比增长19%,而能耗继续下降,规模工业万元GDP综合能耗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
副市长李栋梁说,未来厦门将进一步推动结构减排,努力推动企业集约发展、产业科学发展,大力发展生态农业、高新工业、循环经济,持续推进产业低碳化、城市建设低碳化、生活方式低碳化,促进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循环发展,创造集约发展环保风尚
厦门工业企业选择低碳生产方式和循环经济正在成为一种自觉行为。古龙食品工业园是一个用水大户,更是一个节水大户。有四个人工湖,专门收集雨水;一个污水处理站,将处理过的污水送入中水回收系统,中水回收利用率达到100%,不但可以用于人工湖给水,而且工业园内的数万平方米绿化、近百个厕所、几公里道路冲洗、楼顶屋面降温冷却的水都有了。中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污泥全部作为绿化用有机肥料,走近这个工厂,树木郁郁葱葱,绿草铺地,鲜花点缀其间,生机盎然,仿佛置若森林式花园一样。
厦门钨业股份有限公司成功摸索出一条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之路”,取得良好经济效益。厦门没有钨资源,近年来全球有色金属资源紧张导致成本不断攀升。厦钨在生产实践中逐渐形成一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国际先进的回收钨废料的独特工艺,每年从国内外废料中提炼钨,一年能够回收三座大型钨矿山,节约了大量矿山资源。不但在钨制品生产、精密仪器刀具形成强大的生产能力,而且在稀有金属的提炼上成为行业先进。
在狐尾山等山体公园,我们看到处理过的污水沿管道上山浇灌山林,利用生活污水,解决“山贫水富”生态矛盾,既减少污水处理碳排放又有效增加森林碳汇,一举多得。
于伟国说,厦门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厦门先后荣获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际花园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全国文明城市“三连冠”,2011年更是成为全国唯一获得“中国十大自主创新城市”、“中国十大低碳城市”两项荣誉的城市。建设生态文明,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未来将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提高标准,提升质量,把厦门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美好家园,进一步提升人民的幸福感和城市的美誉度,让人民群众更加满意。
推荐阅读:
(来源:中国经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