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7月6日消息:20年来,我市农业产业结构从单一向多元化发展,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四业比例从1985年的57.2:4.2:24.0:14.6调整为2005年的35.3:1.5:29.7:33.5。粮食生产得到巩固,总产量从1985年的96.22万吨稳步增加到2005年的101.64万吨。重点培育茶叶、水产、果蔬、花卉、食用菌等优势产业,农业产业化趋势日趋增强。2005年全市肉蛋奶总产量33.80万吨,比1985年增长2.3倍;渔业从单纯依靠捕捞转向适度捕捞、注重养殖,水产品总产量从1985年的14.90万吨增长到2005年的96.13万吨。
■专家解读
据农办综合信息科负责人介绍,撤地建市以后,我市农村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1996年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小康,2005年率先基本实现宽裕型小康。20年来,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平均增长14.5%,到2005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6123元,位居全省第二。
据悉,我市在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重点培育水产、果蔬、茶叶、食用菌、花卉等五大优势产业。市委、市政府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政策措施,按照“建基地、抓龙头,创品牌、拓市场”的工作思路,重点建设300个具有一定规模的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生产基地,培植100家市级龙头企业,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等经营模式,农业产业化水平处于全省前列。2005年,全市101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年产值95亿多元,带动农户68万多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