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8月3日消息: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2002年6月,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同志在厦门调研时指出:“厦门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原来基础也比较好,希望你们成为生态省建设的排头兵。”由此,厦门开启了创建生态市的历程。
而今,厦门通过国家生态市验收,13年的不懈创建终于尘埃落定。从“国家文明城市”到“联合国人居奖”,光环无数的厦门从来没有一项荣誉的创建经历如此漫长;一朝收获后,其分量和意义也愈显重大。
正是在生态市创建目标的引领下,13年内,历届厦门市委、市政府领导始终将“生态立市”的理念薪火相传。生态的基因,已经深深融入这座城市的血脉之中,并结出累累硕果。
战略规划先行先试
梳理厦门创建国家生态市的经验,可以清晰地看到,先行先试的战略规划是成功的根本。
在习近平同志调研厦门的同年,厦门就立即启动《厦门生态城市概念性规划》的编制;
2004年9月,厦门又组织开展《厦门生态市建设规划》与《厦门生态市建设规划实施纲要》编制,2008年通过国家环境保护部组织的论证;
2011年,《厦门生态市建设规划》与《厦门生态市建设规划实施纲要》颁布实施;
2012年5月,厦门对创建国家生态市进行全面部署;
2013年,厦门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修编的《厦门生态市建设规划实施纲要》;
2014年,厦门编制《美丽厦门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规划》;
……
在这样脉络清晰、步步推进的顶层设计和决策引领之下,城市发展中的生态烙印逐渐清晰,生态文明建设不断丰富。最终,美丽厦门战略规划顺利脱胎,“山海一体、江海连城”的大海湾城市战略、“城在海上、海在城中”的大山海城市战略和“青山碧海、红花白鹭”的大花园城市战略体系逐渐成型。
美丽厦门,共同缔造。厦门创建国家生态市的进程,同时也是推进社会治理创新的过程,经历了自下而上、由点到面、从陆域到海域的演进。目前,厦门全市有146个建制村获得省级生态村命名,占建制村总数的93.6%,4个涉农区、14个涉农镇(街)全部获得国家级生态区、生态镇(街)命名,生态文明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环保工程持续推进
为呵护市民共有的蓝天,厦门成为国内继北京、上海之后,对清洁空气订立“行动计划”的少数城市之一。人工增雨降尘、推行简易机扫、强化扬尘污染控制、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在多种综合手段运用下,2014年,厦门空气质量(AQI)优良率达95.3%,全国排名第八,优良天数全省最多。
为还市民澄碧的流水,厦门开展对10条母亲溪流流域的综合治理与景观规划,目前海沧过芸溪流域和集美许溪小流域已完成试点项目建设,基本实现“水清、岸绿、景美、民富”。
为推广使用绿色能源,厦门实施清洁能源工程,推广节能技术,利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改造隧道照明,每年可省电1000多万千瓦时,集装箱码头实施“绿色作业”,仅嵩屿码头年节约能源超过1800吨标准煤;推行绿色建筑,目前21个绿色建筑项目分布岛内外,开展“四绿”工程(绿色城市、绿色村镇、绿色通道、绿色屏障),构筑城郊、城边、城区协调配置的绿化生态圈。
为让城市不再喧嚣,厦门全市范围禁鸣喇叭和禁止燃放鞭炮。全面实施主要交通干线和快速道路的隔音降噪工程、完善交通干线隔音防噪绿化带建设,重点在建工地安装噪声监测仪,实施远程监控。
为让市容整洁如新,厦门对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100%,道路清洁机扫率超过85%,并高标准实施“道路清洗工程”;
通过“蓝天、碧水、绿色、宁静、洁净”这五大环保工程的持续推进,厦门全面提升和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开创对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道路的自觉探索,历经13年的不懈努力,最终铸就生态之城。
推荐阅读:
(来源:福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