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11月1日消息:三明作为全国集体林业综合改革试验示范区,加快“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建设,在发展过程中念好“山”字经、发挥“山”效益,让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2014年,三明围绕推动林业“资源转换为资产、转变为资金、转化为资本”的改革方向,从创新林业金融、经营主体、配套机制、服务体系等4个方面着力,扎实推进新一轮林改,初步形成了“林农得实惠、企业得资源、国家得生态”的三方共赢格局。
创新林业金融 盘活林权资产
如何将资产盘活并转变为资金、转化为资本,是新一轮深化林改的关键。三明从导入林业金融着手,创新推出一批林业金融产品,为推动林业资产盘活转变创造条件。
针对林权抵押贷款期限短与林业生产经营周期长的“短融长投”问题,三明在全国首推贷款期限15—30年、融资成本控制在月息0.6%以下的林权按揭贷款。针对林权抵押贷款出险后处置难等问题,在全市成立具有收储、担保、服务等功能的林权收储机构12家,目前已实现县(市、区)全覆盖。针对近年来金融机构对林权抵押贷款谨慎放贷、控制额度问题,建立资产评估、森林保险、林权监管、收购处置、收储兜底等“五位一体”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分散化解金融风险,提高金融机构放贷积极性。针对林权流转中受让方资金不足、双方担心变更登记过程出现纠纷问题,推出具有第三方支付功能的林权支贷宝,买方预存,双方完成交易由银行支付卖方。针对用材中幼林、毛竹林、经济林在银行贷款难问题,推出林业互联网金融p2p,以林权证作抵押,由收储公司作担保,为林业不同树种、树龄提供融资需求。
林业金融新产品运行,解决了许多关键性难题,成效十分显著。目前,全市累计发放林权抵押贷款总额91.1亿元,约占全国十分之一、全省二分之一,特别是近两年全市新发放林权抵押贷款25.6亿元,其中林权按揭贷款8.1亿元。
创新经营主体 推进规模经营
上一轮林改明晰了林业产权、理顺了林业生产关系,但也出现林权结构小型化、林地状态分散化、林业管理复杂化等新情况,影响林业经营效益和农民收益的提高。三明针对问题着力培育林业经营主体,构建新型林业经营体系,推动林地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经营。
推动林地流转。按照“依法、自愿、有偿、规范”的原则,引导林农以林地转让、租赁、合作、入股等形式参与适度规模经营,两年来全市流转林权2226起、面积48万亩,交易额达9.8亿元。
培育新型主体。积极培育家庭林场、“公司+基地+林农”、林业托管经营等新型林业经营主体。目前,全市累计建立新型林业经营组织2093家,占全市集体商品林地面积的4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