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11月17日消息:近日,福州市领导赵学敏在调研中针对发展农村特色经济指出:有特色的产品不等于特色经济,特色产品要加上市场,才能有规模,才能成气候,否则就是"盆景"。这番话说到了要害。
福州广阔的农村地区有许多特色产品,比如罗源的鲜切花,闽清的糟菜,茶口粉干,福清的跳跳鱼,闽侯的竹编,永泰的李果、反季节蔬菜,等等。每到一地,当地干部都可以数出一大堆各具特色的"土特产"。他们想方设法,想把这些"土特产"做大,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突破口。但这些"土特产"的命运却大不一样,有的做起来了,市场越来越大,成了拉动一方经济的生力军;有的还只是墙内开花,始终成不了气候。对此,有的干部也纳闷:为什么这么有特色的东西,硬是打不开局面呢?
发展农村特色经济是一道课题,这里面有许多东西值得研究。
首先,特色不特色不是由谁说了算的---谁会说自己的孩子不好呢?关键要市场认可。福州过去有"三宝",纸伞漆器牛角梳,这些东西有没有地方特色?当然有。不但名气响,而且红火一时。但现在从事"三宝"生产的企业,大都惨淡经营。原因很多,最重要一点是市场变了,从实用的角度说,有更多更好的产品可以替代"三宝",人们不需要它了;从工艺收藏的角度说,目前的"三宝"产品又缺乏足够的工艺水准。你说它历史悠久、特色显著,有多么多么好,没有用,市场不认可。
第二个问题,有市场潜力的特色产品怎么推向市场?像流行小调里唱的"妹妹过河,谁来推我?",有一点大家可能已形成共识---必须上规模才能成气候、出效益。但规模怎么上?90年代中期,记者在闽西北一些山区县采访时,看到不少地方都在推广"一村一品",搞规模种植。这个乡镇今年要种500亩生姜,那个乡镇明年要种1000亩绞股蓝。但农民积极性并不高,有的甚至抵制,弄得干群关系紧张。干部对此感到委屈:我搞规模是为了帮你致富,你还反对?而农民的账算得更实在:前年种生姜很好卖,去年却卖不掉,今年我当然要考虑考虑。前几天记者在永泰也看到类似的种植场面,但效果大不一样。一家从福州来的南方食品公司,本身在食品行业有很强的加工技术和市场优势,上海、南京、天津等七八个大城市都有它的销售网点。它利用永泰农村种植业和劳动力的优势,去年年底在当地建立种植基地,生产粉干需要胶芋就种胶芋,生产酱瓜需要萝卜就种萝卜,才3个多月时间,已经在当地建成3000多亩的种植基地,规模还在不断扩大。到今年3月初,已经收购了100多吨蔬菜,公司和农民都受益匪浅。
这两件事很能说明问题:特色产品的规模不是靠种出来的,而是订单订出来的。近几年普遍出现的农产品积压和"卖难"现象无不说明,农产品和工业品一样,也进入了"订单时代","种"出来的规模是脆弱的。龙头企业在这里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它依靠自己的市场、信息、技术、资金,进行规范的企业运作,种植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一个生产车间。只有通过龙头企业,特色资源、特色产品和市场才能有机地连接起来,形成产业链。
第三个问题,有了资源优势还一定要抢抓机遇。资源优势不等于市场优势,一个地方的资源特色往往是相对的,你这里有,我这里很可能也有。谁先抓住机遇,抢先一步走向市场,谁就掌握市场主动权。建瓯人说起板鸭很心酸,这东西在建瓯要历史有历史,要品质有品质,要数量有数量,家家户户都会做,但现在外面卖的都是沙县板鸭,没办法,沙县抢先一步搞品牌,搞产业化了。类似的例子很多,比如古田的食用菌,惠安的石板材,长泰的芦柑,他们搞特色产品的条件并不是独一无二的,不少地方也具备类似条件,但都比不过这几个地方,因为他们起步早,已经形成气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