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市场动态 > 厦门全面深化改革 建设美丽中国典范城市
市场动态

厦门全面深化改革 建设美丽中国典范城市

来源: 厦门日报 作者: 日期: 2015/1/6 10:06:15
机者如神,难遇易失。肩负“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时代使命的敢为天下先的特区建设者勇立潮头浪尖,思想再解放,改革再出发,成了我市广大干部的必然选择。以实施《美丽厦门战略规划》为导向,厦门选定了一条凸显城市主体功能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之路……

所谓“城市更新”,是指主动适应城市发展,重新确定城市定位,注意延续城市历史文脉,科学地规划和务实地改革,避免城市在发展中大拆大建,以开发、改善、保护的方式,盘活用足主体功能最大化。

数字是枯燥的但最能说明问题——截至2013年底,厦门市常住人口373万人,全市超过五成的人口居住岛内,岛内外人口密度比高达11:1。这便意味着,厦门有177万人住在1400平方公里的岛外地区,却有近196万人拥挤在140平方公里的岛屿上。因而,合理布局城市人口和生产要素,成为一个关系厦门发展全局的大问题。

城市转型,迫在眉睫。

“解决这些问题,唯有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别无他途。”厦门市的决策层既看到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又把握难得机遇和有利条件,把城市在调整结构中找机遇,在提升水平中求发展,作为这座城市主动的战略选择和实现科学发展的客观需要。

这是一次迎接新常态,适应新常态,既保持战略定力,又抢抓战术先机的谋动。

从外部环境看,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城镇化建设从战略和全局上做的全面部署,对厦门做好新形势下的城镇化工作和城市转型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意义。

从内在优势看,《美丽厦门战略规划》在深入分析我市发展历史、美丽特质和发展挑战的基础上,提出了“两个百年”发展愿景和“五个城市”发展目标,科学制定大海湾、大山海、大花园三大发展战略和十大行动计划,为厦门未来发展绘制出崭新蓝图。

顺着这样的思路,人们并不难发现,鼓浪屿整治提升正是厦门实施城市转型的启动环节之一——它启动了一种全新的城市管理的新思维,从单点的管理整治到点对点的联动管理提升,带动了鹭江道交通长期拥堵的治理,勾连了海上公共交通动线重构的调整,又涉及了厦金航线码头的迁移,改变了邮轮码头区域的商业价值,影响了中山路老街人文价值的进一步呈现。这种联动,激活拓展了城市发展空间,实现城市置换更新,产业转型升级,成为最低成本解决目前厦门城市发展瓶颈的有效手段。厦门城市发展要实现新一轮的飞跃,就必须突破现有的空间禁锢和交通资源的瓶颈,充分利用厦门土地的“可生”优势,力求厦门城市功能更加集约化。

“厦门要加快从海岛城市向海湾城市转型。”习近平总书记在任福建省省长时对厦门城市转型的谆谆嘱托犹然回响在特区建设者的胸廓。

一年多来,厦门拉开城市框架,拓展区域发展空间,更大幅度地迈开“跨岛”的步伐。交通是城市生活的动脉,是一个城市保持活力最主要的基础设施。一场加快推进海陆空以及信息通道互联互通的建设热潮在厦门掀起,大港口、大物流、大路网建设,进一步增强城市的集聚辐射功能,也将大大提高城市承载力和竞争力。

不久前,用于挖掘厦门地铁1号线隧道的“成功号”第二台盾构机入地开挖,厦门地铁建设全面提速推进。在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唐永红的观察,这是厦门城市转型最强劲的信号之一。表明厦门在全方位构筑连接对内对外的枢纽型、开放性、一体化的综合交通体系的同时,以公共交通优先引导城市交通发展,通过城市快速通道建设、交通组织完善和效率提升等系列“组合拳”,积极破解“交通难”,给市民生活带来实实在在的变化——2018年,厦门人将可通过地铁便捷出行。

转型,当然远不止这些。

从2013年5月提出《美丽厦门战略规划》,7月“美丽厦门共同缔造”开始试点,到12月市委十一届六次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建设美丽厦门作出战略部署,再到不久前市委十一届八次全会确立加快建设美丽中国典范城市的行动计划,厦门的城市转型发展步伐不断向纵深迈进。

从过去片面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数量增长的城镇化,厦门转变为提升公共服务、生活素质和城市文化等内涵的城镇化。这座美丽的城市充分利用和保护生态环境资源,实现环境整治与提升风貌、修复生态、塑造特色、促进发展紧密结合,打造宜居宜业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

按照“一岛一带多中心”的城市空间格局,厦门优化提升本岛,加快拓展岛外,推进新城建设和旧城改造。岛外新城突出沿海湾布局,形成各具特色、功能完备的现代化城区。岛内城区加快转型升级步伐,稳步推进一批“三旧”改造项目,进一步提升中心城区的功能和品味。

明年春运期间,改扩建后的厦门火车站部分设施将投入使用。市委副书记、市长刘可清在踏勘建设进展时,反复强调,坚持标准,坚持质量,坚持安全,坚持进度。善于捕捉新闻的媒体人注意到,厦门在城市转型中摆正了速度与效益的变奏关系。

厦门进一步明确了自己在区域发展中的定位与角色,进一步发挥对台战略优势,加快厦漳泉同城化发展,推进山海协作、融合发展,提高城市辐射带动能力,与周边区域共同打造更具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

特别被中央媒体广为采访报道的是,厦门在全国率先实践“多规合一”,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以《美丽厦门战略规划》为指引,真正实现“一张蓝图”干到底。此举,不仅为解决规划冲突、转变政府职能铺平了道路,更为探索新型城镇化走出了新路。

“‘多规合一’的关键在于实现‘一’,这方面,厦门制定了许多富有创建的措施,为全国新型城镇化树立了标杆。”南京大学教授崔功豪每回谈到这个例子,都赞不绝口。今年8月,《光明日报》专门撰文,为厦门“‘一张图’规划城市建设”点“赞”,文章说,“厦门明确了保护和建设的空间,划定了约980平方公里生态控制线,为保障城市生态安全明确了底线,撑起了一把‘绿伞’。”而在10月30日召开的多规合一研讨会上,副省长陈冬和与会的国家有关部委、省直有关部门负责人及国内知名专家,都对厦门城市转型的做法给予了高度评价。

鹭水朝潮逐浪高。厦门时刻牢记总书记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保持高度的使命感和高昂的士气,以国际的视野和胸怀,吸取国际上先进的城市管理、科技等方面的经验,城市转型升级在悄然中发生深刻变化。

爬坡过坎,闯关夺隘,势在必得。

3

  产业转型

“从国民经济实际出发”。厦门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坚定不移地选择在更大范围优化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统筹环境保护,重点推进金融改革创新,推进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改革,推进产业集约高效发展,大力激发社会资本活力。

一艘艘叠满集装箱的巨型货轮穿梭往来在海沧大桥下连云成墙的码头驳岸上起锚离岸、抛缆靠泊。在缤纷的落日霞光中,邮轮城岸线上港务大厦顶端的“厦门港”三个大字熠熠生辉。

举世瞩目的东南国际航运中心正在这里布局,一个以厦门港为核心、以福建沿海港口群为支撑、厦漳泉城市群为依托的国际集装箱干线港、区域性邮轮母港正在生成壮大,将成为福建、厦门与“一带一路”经贸拓展的重要“出海口”。

经济学家说,透过港口里往来的船舶,可以看到一个沿海城市经济增长的风向标。今年来,在全球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的严峻形势下,厦门的主要经济指标却在逐月回升。

一条条快速攀升的经济曲线,共同指向的,正是当前市委、市政府构建“5+3+10”现代产业支撑体系的发展思路。厦门正以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优化提升传统产业、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做精做优现代都市农业为发展重点,以抓龙头项目、打造园区载体、营造创新环境为抓手,大力培育平板显示、计算机与通讯设备、旅游会展、航运物流、软件信息等10大千亿产业链(群)。

这张“路线图”,清晰地刻录了厦门经济发展前行的轨线。未来四年180个、投资总额约9200亿元的重大项目已经策划生成,今后几年,厦门年均经济增长速度将会达到11%左右,这座城市的产业转型,积蓄着新的强大后劲。

一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以产业转型、提升城市竞争力为手段,强化工作班子、产业政策、园区平台、路线图、项目库、招商等“六个要素”配置,每条产业链都梳理确定了一批重点推进的龙头大项目。投资总额超过5000亿元的天马TFT二期、海西国际商贸物流城、ABB工业园、邮轮母港、中船重工725所等30多个重大项目,闪亮着国际产业界的眼眸。

冬日的厦门,风和日丽,碧海连天。像吸引从北方各地飞来的“候鸟”一样,这里,也成为全球资本最受青睐的“洼地”之一。今年,市委、市政府创新项目策划招商工作机制,梳理出181个重点招商项目,三安光电、电气硝子、润晶光电、亚马逊贸易等行业巨头纷纷落户,而其中三安光电计划投资100亿元建设LED产业化基地,把厦门实现“中国光谷”的梦想照进了现实。

截至今年11月,共有57个世界500强公司在厦投资104个项目,投资总额66.5亿美元,合同利用外资31.9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2.05亿美元。

“从国民经济事实出发”。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已然成为厦门在“新常态”下全面深化改革的紧要工作,也是推进科学跨越发展的客观要求。如何在重大科技专项的前瞻布局上下好先手棋,就对厦门市重点项目领导小组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不仅要放远眼光、视角前移,更要突出重点,抓准龙头项目,做优做强。

当前,创新型经济在全球兴起,科技创新与城市功能发展的耦合互动愈发紧密,科技创新成为城市功能的核心载体。厦门要在新一轮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中领先一步,就要努力成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城市。

市委、市政府对此有着强烈的紧迫感和前瞻性。也就是在12月10日,厦门市与代表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一流水平的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在北京签订重组厦门海翼集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将紧密围绕厦门市与中航工业的产业发展规划,共同把厦门打造成中航工业机电系统高端装备制造基地,促进航空维修、工程机械、特种车及车船载系统等产业聚集发展。

显而易见,着力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的厦门,正透过合理利用产业化示范、整合、金融、采购等政策手段,吸引和培育更多跨国创新型公司和行业“隐形巨人”的创新型中小企业进驻厦门,加快打造机械装备制造业等十大千亿产业链(群)。

大谋划,大布局,大平台。

按照市委、市政府制定的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战略构想,厦门市国资委出台了《关于推动所出资企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的指导意见》,从此,几乎隔三差五就有一家央企联袂厦门企业,合力建设产业集群。

以占全市约1.3%面积的土地持续实现了全市40%以上工业总产值的厦门火炬高新区,一度被外界视作厦门工业转型发展的“领头羊”。今年,这里又有六个项目被列入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将获国家专项经费扶持。其中,厦门乾照光电承担的“第二代空间和地面用高效砷化镓三结太阳电池外延、芯片”被列为国家战略性创新产品,此类项目全国今年仅30项,我省仅此一项。

在大项目集中发力,龙头企业强劲带动下,厦门火炬高新区保持着强大的前冲势头。今年1-11月,这里光电显示产业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960.25亿元,同比增长9.97%,占高新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54.2%,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21.6%,高新产业成为区里经济发展名副其实的“主引擎”。

在高新产业的领跑下,厦门经济特区“绿色”产业规模持续壮大,经济发展后劲十足。

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会议透露的信息表明,中国经济找到增长新动力。“一带一路”为纲,自由贸易区为目,我国正在构建对外开放的新棋局。立体的自由贸易区网络,不仅可消化过剩产能,也为我们经济发展拓展更深广的战略纵深。

因为特殊的对台地位,福建省自贸园区近日获得国务院的同意设立。

编辑:郁金香

图片资讯
关于我们 | 会员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建站 | RSS | 产品库 | 搜索云
版权所有:中国园林网 yuanlin.com 客服邮箱:Service@Yuanlin.com 电话:0571-81999581
战略合作:中国电子商务协会 浙江省花卉协会 浙江省林检站 浙江省林科院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B2-20100396
广告经营许可证编号:3301002010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