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市场动态 > 厦门全面深化改革 建设美丽中国典范城市
市场动态

厦门全面深化改革 建设美丽中国典范城市

来源: 厦门日报 作者: 日期: 2015/1/6 10:06:15
机者如神,难遇易失。肩负“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时代使命的敢为天下先的特区建设者勇立潮头浪尖,思想再解放,改革再出发,成了我市广大干部的必然选择。以实施《美丽厦门战略规划》为导向,厦门选定了一条凸显城市主体功能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之路……

在过去一年,厦门坚持“边申报、边改革、边实施”的做法,围绕着自贸园区的“互联互通”建设,公路、高铁、机场、港口的大基建如火如荼,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在会展经济的带动下,急剧汇聚。象屿保税区、象屿保税物流园区和位于海沧的保税港区3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已在试水相关政策。

王蒙徽明确提出,自贸园区建设要准确定位,进一步明确投资环境国际化的实验区和两岸投资贸易便利化的先行区的具体内涵,在吸引台资和对台投资、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等方面加大制度创新,凸显厦门服务中央对台工作战略和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积极作为。

关系到厦门40多个部门和25万多经济户的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在今年悄然拉开帷幕。作为福建省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的试点城市,厦门对接上海自贸区政策,先行先试。近一年来,厦门核准新设各类商事主体增长近80%,商事登记办理时限由5个工作日缩短至3个工作日,登记和备案申请材料分别由原来的14项和6项大幅精简为5项和3项,当日登记办结率达六成。

6月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一架全新的波音飞机平稳降落在高崎机场,正式加盟厦航机队——这架飞机的引进标志着象屿保税区首单飞机保税租赁业务顺利完成,厦门成为继天津上海之后第三个可以开展飞机租赁业务的保税区。这个小小的细节,把厦门推进自贸区建设的努力,无意间展示在人们面前。

而在11月,厦门海投物流申报的9个品牌、共计5400瓶葡萄酒顺利进驻“厦门海沧进口酒类保税展示交易中心”,开始为期6个月的保税展示交易。此举标志着上海自贸区14项创新监管制度之一的“保税展示交易”正式落地厦门。

自上海自贸区挂牌运转后,上海海关总结出第一批14项海关监管服务创新措施,厦门海关已在全国率先复制推广这14项制度,助力厦门自贸区申请。此外,厦门推广实施的上海自贸区优惠政策还有特殊监管区内企业与境内区外企业、区内其他企业之间可分批次进出货物,可在规定期限内集中办理海关报关手续等。

登高望远心境宽。厦门始终把握好发展速度与质量的关系,加快产业转型,强化创新驱动,大力培育新的增长点,放宽眼界向改革开放寻找新的发展资源和新的发展思路。

不惧风险,矢志不渝,奋力前行。

4

  共同缔造

厦门以“共同缔造”实施大社会改革,探索建立新型社区体制,推广政府购买社会服务改革,建立市民基础社会保障制度、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改变政府包揽社会管理的传统方式,厦门的社会治理创新形成的“厦门模式”倍受瞩目。

“这事,我们得听听群众的意见。”一年来,厦门出现了这样一句流行语。今年,在筼筜湖环湖步道的拓宽改造上,群众的意见,让原本打算投入1亿元的项目,一下子“缩水”到200万元。

波光潋滟的筼筜湖畔,环湖步道已完成了改造。在项目启动之初,相关部门请设计单位做出的最初预算为1亿元,王蒙徽在调研中当即表态:“这事,我得听听群众的意见。”最终,在广泛征求市民群众的意见之后,有关部门舍弃了全实木的方案,选用闽南的石条步道,结果只花费了200万元。

简单的一句话,折射出的正是厦门让民情、民意在城市决策甚至重大决策中发挥主体作用的执政理念。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要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从去年7月初开始,市委、市政府在制定《美丽厦门战略规划》的同时,便在思明区和海沧区开展了“美丽厦门共同缔造”试点工作。

走进田间地头,才能知民忧;坐在同一张板凳上,才能听民声。正如王蒙徽所言,推动改革首先板凳要坐在老百姓一边,改革的生命力在基层,要让群众积极参与到改革中来,当改革的主力军。

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一年来,在美丽厦门建设的实践中从未间断。70万册介绍《美丽厦门战略规划(征求意见稿)》的小册子,走进厦门市民的家中,小册子里留下的空白页,就是向市民征集关于共同缔造“美丽厦门”的意见建议。短短一个月,厦门便征集意见建议32000余条,立即解决的有29500余条,上报意见建议2500多条,最后形成1510条意见和建议归纳成册,逐条得到采纳回应。

单纯的“问”,还远远不够。让居民走出来、说出来、做起来、管起来,是共同缔造的精髓所在。自从去年8月试点“美丽厦门共同缔造”行动,地处背街小巷的思明区小学社区,坑坑洼洼的道路变成了平整的沥青路,老旧的墙面变成了手绘的宣扬中华传统美德的漫画墙,原本随处堆放的垃圾也不见了踪影。脏乱小区实现有序管理,源于社区居民“身边人管身边事”的新机制,更源于把社区发展的决策权递交给居民的新变化。思明区制定的《进一步推进试点社区减负放权工作意见》曾一度引发外界关注:赋予社区资源调配权、经费支配权、监督评议权等职权,减除12项、合并30项事务性工作,简化13项便民服务项目,减除20大类133小项的党建检查台账。

在去年思明区、海沧区开展共同缔造试点的基础上,今年3月,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全面推进美丽厦门共同缔造行动的若干意见》和《全面推进美丽厦门共同缔造行动2014年工作方案》,在全市全面推开美丽厦门共同缔造,各区都根据实际培育形成了一批不同类型社区共同缔造的典型。

新的战略,破茧而出。新的方法,已成共识。

不久前,翔安区内厝镇锄山村年过七旬的村民林兴树自己动手,把自家门口的鸭棚拆了。面对不理解的路人,老人的回答是,“现在不是在共同缔造吗?我们也应该出点儿力。”

这位读书不多的老人可能极为“随意”的一番话,却隐藏着“美丽厦门共同缔造”的要义——共同缔造,核心在共同,基础在社区,从与老百姓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项目做起,从房前屋后的实事做起,发动群众共办好事实事、共推改革发展,做到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

一年来,“参与横向到边、服务纵向到底”的社区治理体系已在全市推广,曾厝垵、小学苑、兴旺社区、西山社等一大批典型脱颖而出。

一年来,在征集群众意见建议基础上,厦门已建成区、镇(街)和城乡社区联通的综合信息平台223个,群众足不出户即可享受服务和参与共谋。

一年来,岛内外各社区通过“特色之家”、“老外朋友服务队”、“台胞太太义工队”等社区自助组织,举办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一个个居民们相识、相知、互助、融合的平台接连产生。

一年来,各个区“以奖代补”实施方案接连浮出水面,这一凝聚群众合力的新生事物,推动群众和政府从“你和我”变为“我们”,居民行动从“要我做”变为“我要做”,社区建设从“靠政府”变为“靠大家”。

曾经荒芜的土地,不断变身公园,海城花园小区的街心公园里,原先冷冰的石凳换成了凝聚爱心的木椅,上面还刻有捐赠者的名字。在共同缔造热潮的推动下,认捐认管公物已经成为厦门人的一种“时尚”。而有的社区则出现居民排队等着认养公共绿地的火爆场面。

共同缔造的根本目的在哪里?厦门的回答是,在于培育和塑造精神。把爱国的精神落实和体现在爱家庭、爱社区、爱厦门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社区精神当中,通过讲故事,特别是讲群众身边的故事,来濡染和培育群众的精神,让群众在故事中体会和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个个来自基层的群众,组成“美丽厦门共同缔造”宣讲团,通过用群众的话,讲述亲历、亲为、亲闻的美丽故事,说变化、谈感受,把身边事传递给身边人,引起共鸣。

下好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机制这盘棋,需要出好招、落对子。如今,在厦门的棋局上,“共同缔造”无疑是最耀眼的棋子。

从着重强调为了群众,转向更多地依靠群众,变政府唱主角为群众唱主角。从单向的管理,转向多元的治理,使政府从“包办人”变成引导者、参与者。从单纯的为群众服务、给群众利益,转向凝聚群众共识、培育群众精神。

今年,来厦调研的国家民政部“创新城乡社区治理体制调研组”,充分肯定“美丽厦门共同缔造”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高度契合,与中央关于深化社会体制改革的方向高度一致,与广大社区居民的最直接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需求高度吻合,对于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推动社区治理体制创新具有引领意义。

以深入推进“美丽厦门共同缔造”为实践蓝本,政府、社会、居民多元治理的“厦门模式”为全国开展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寻找了一条可推广的新路子。

重在落细,重在落小,重在落实。

5

  富美厦门

不能以牺牲环境的代价换取经济的发展,是厦门人的共识,也是这座城市的发展理念。2014年厦门持续深入探索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同步提升的新路子,百姓富、生态美正在成为美丽厦门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一座城市的核心价值在于其无法复制的城市气质,也在于城市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共同形成的人居环境。

对于“海上花园”厦门而言,和谐、温馨、洁净的滨海生活和宜居、宜商、宜业的锋尚都市成为了厦门的核心价值,吸引着越来越多关注的目光。

寒冬的阳光刺透云层,洒在地处翔安地界的大帽山郁郁葱葱的山林里,三角梅园里花开正艳。几天前,由环保部组织的考核组来到这里,对大帽山的生态环境发出由衷的赞叹。在此次国家对岛外四个区国家级生态区的考核验收中,海沧区、集美区、同安区、翔安区全部顺利通过。这意味着,按程序报批后,它们都将晋升国家级生态区。

事实上,早在2002年6月,习近平同志在我市调研时就提出:“厦门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原来基础也比较好,希望你们成为‘生态省’建设的排头兵。”我市创建生态市的历程从此开启。

透视厦门这些年的成长轨迹,“生态”的烙印清晰可见。“国家级生态市”如今也正由一个模糊的愿景变为越来越清晰的目标——2015年,我市将在全省率先建成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国家级生态市。

《美丽厦门战略规划》,又为厦门生态市的创建,勾勒出气势磅礴的宏伟图景。“山海一体、江海连城”的大海湾战略、“城在海上、海在城中”的大山海战略和“青山碧海、红花白鹭”的大花园战略,把厦门生态文明建设推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2013-2016年美丽厦门行动计划之生态优美行动,引领厦门走向的,也是“生态文明高度发展的典范城市”。

在厦门的城市发展规划中,“生态红线”成了一个亮眼的词汇。《厦门市城市总体规划(2013~2020)》明确将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的核心区、水源保护区、基本农田、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市政交通走廊控制带、50米等高线以上山体等生态敏感区划定为禁建区,并进行重要生态服务保护、人居环境保障和生物多样性保育。此外,厦门还划定981平方公里的生态控制线,形成山区的绿色生态屏障和近海的蓝色海洋生态屏障,并全面铺开界边、山边、路边、水边景观提升工程,推进长达848公里的绿色慢行系统的建设。

厦门最大的优势,是美好的环境,最大的制约,却是资源的瓶颈——土地包括滩涂才1699平方公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340立方米,远低于1700立方米的国际警戒线。市委、市政府敏锐地意识到,保护好生态环境,集约和节约利用资源,才是厦门发展的必由之路。因而,当务之急,便是在转变发展方式的同时,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机制,让生态保护和资源节约落到实处,实现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

多规合一,指向了12.4万个相互“打架”的规划图斑,让厦门的生态红线真正落地。此外,厦门还按照生态区、产业集聚区、城市生活区等三类主体功能区,对全市空间进行主体功能划分,并依据优化提升、重点发展、协调发展、生态保护等四种方式,明确各主体功能区的开发策略,通俗地说,就是“让该干什么的地方干什么”。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是执政者一份沉甸甸的承诺。在市委、市政府的理解中,腰包鼓了,眼里风景才能美。“百姓富”、“生态美”有机统一,城市“创富”,市民“增福”。这一年厦门不仅经济建设再度发力,社会建设的步伐也走得愈发坚实,市民从城市的发展成果中感受到了更多的实惠。

厦门一直在探索在生态红线内实现百姓富与生态美有机统一的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办法,选择并积极推进了海沧东孚、集美灌口、同安汀溪和翔安大帽山农场等进行“百姓富、生态美”试点。其中,东孚镇以共同缔造理念开展乡村环境整治,推动都市田园项目建设,培育发展各种专业协会;灌口镇按国家绿色生态示范镇要求抓实生态家园建设,扶持农村经济合作社发展,着力实施“乐业富民工程”;汀溪镇以顶村村为试点,开展美丽乡村和农家乐建设,采取“公司+农户”的形式发展林下经济;大帽山农场以生态移民工程为抓手,建设农场基础设施,制定移民村土地开发方案。

民有所盼,必有所应。

市委十一届八次全会提出,今后几年厦门要突出做好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要致力百姓富生态美,切实让发展成果惠及人民群众。这是城市建设的根本出发点,也是特区发展的最终落脚点。

居者有其屋。翔安隧道口附近,一大片气势恢宏的建筑群巍然挺立,这就是被人们称作厦门市保障性住房建设“典范之作”的洋唐居住区。把岛外新城最好的位置,留给民生工程——洋唐居住区的选址,印证出市委、市政府推进新城建设的这一基本理念。

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目前,厦门与复旦大学共建的儿童医院已投入使用,6家三甲医院的10个专科与复旦大学附属医院重点专科建立了学科共建、帮扶提升合作关系,厦门在全国率先实现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患者受益2.2亿元,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提高到230元,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上调310元,增量全国居首。

英国哲学家休谟说过:“一切人类努力的伟大目标在于获得幸福”。厦门的决策层达成的共识是,新常态下建设富美厦门,最终必须体现在民生的改善上。

从群众实际需求出发,突出抓好底线民生、基本民生和热点民生,坚持随经济增长逐步提升医疗、养老、住房、低保等社会保障水平,建立更加公平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进一步改善公共服务,厦门坐言起行,马不停蹄,先行先试。

美丽的目标任重道远,宏伟的愿景催人奋进。全面深化改革的浪潮再次让厦门经济特区站立时代的潮头,以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时代强音,诠释习近平总书记融合发展、包容发展、创新发展理念。

厦门,在迈向美丽中国典范城市的伟大征程中,在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新途径探索中,心中涌动澎湃的是向海而生、逐浪千里的豪情壮志,她将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稳中求进的社会经济改革成就,一次次地奏响讴歌礼赞共和国伟大时代的壮歌畅曲。

澎湃向前的厦门坦途在望,世界在前。

推荐阅读:

江苏:2015年六大生态工程添绿扬城

2014年四川生态旅游直接收入596亿 乡村旅游占6成

安徽安庆:生态古城的“内外兼修”

广西南宁:兴宁区建设现代新型生态示范乡村

(来源:厦门日报)

编辑:郁金香

图片资讯
关于我们 | 会员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建站 | RSS | 产品库 | 搜索云
版权所有:中国园林网 yuanlin.com 客服邮箱:Service@Yuanlin.com 电话:0571-81999581
战略合作:中国电子商务协会 浙江省花卉协会 浙江省林检站 浙江省林科院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B2-20100396
广告经营许可证编号:3301002010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