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11月16日消息:福建,多山,多水,多绿,森林覆盖率多年居全国第一;至2015年底,连续37年水、空气、生态环境全优。
生态佳,不等于发展佳。2016年8月,中办国办印发《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建)实施方案》,要求推动一些难度较大、确需先行探索的重点改革任务在福建先行先试,发挥福建改革“试验田”作用,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有效模式,引领带动全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戴上了“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帽子”,帽新面子亮,但如何“形象一新”?怎样把看不见的“无价”变成实打实的“有价”?
福建生态文明试验的脚步其实早已迈出。2014年,福建始创“生态文明示范区”和推行“绿色GDP”体系——对全省85个县市区按照国土功能区划,34个县取消GDP考核,取而代之以水质水量、大气质量、污染物排放控制等为主要内容、具有实践操作意义的考核标准。
治污有价——
探索市场化机制保护环境
治污难,一难在技术和投入,二难在只见生态效益不见市场利益。一定如此吗?
南平市炉下镇和太平镇的前世今生令人瞠目:昨日,污水横流、臭气熏天;今天,绿树葱茏,溪水清冽。
此地安置了大量库区移民,直至本世纪初,整个南平市延平区依旧将养猪作为移民致富项目,炉下、太平两镇发展尤其快,几乎家家有猪场、户户上规模,外界戏称为“中国最大的母猪基地”。结果,富是富了,环境被严重破坏,两溪注入的长万水库,被戏称为“最大的天然化粪池”。两个“最”,成了多届南平市负责人的心病。
2014年,福建省首个第三方治污模式在南平亮相:当地政府按养殖场面积向养猪户每平方米每月收费2元,一年24元中,19元交公司购买治污服务,5元留底作监督保障;公司用这笔钱投入管网、设备建设。“我们沿溪逐级建了二三十个小型集中污水处理点,既节约逐户收集的成本,又避免二次污染,还发挥生物菌的高效处理能力。用技术与工艺优势,换出了成本空间。”正大欧瑞信公司董事长李建飞说。
几轮清理后,符合标准的农户只要交一点费用,就不用操心污染。更有价值的是,政府不必再天天盯着千百家养猪户,只要盯住公司一家,达标则奖、未达则罚;不养猪的农户,则可以在生态农业园就业,收入也有保障。当了多年“化粪池”的长万水库,终于碧波轻漾。去年底,南平第三方治污模式被福建省政府认可并发文在全省推广。
但是,假如没有技术和工艺优势,还能搞第三方市场化吗?
龙岩是座资源型城市,煤炭等14种矿产资源量居全省第一。距市区仅5公里多的红石山上,就有3个中型煤矿和200多个无证小煤矿,以及伴此而生的小冶炼、小铸造等“五小”企业。开采挖掘几十年,红石山遍体鳞伤,处处塌陷。既是生态恶地,又是地质灾害险地。2008年,新罗区政府下决心关停红石山上所有企业,进行生态修复,显然,这是一场工程浩大、耗资甚巨的工程。
当地一家规模靠前的民营煤企经营者林文,拉着当地一家水泥民企一起接盘。林文说:“原因也简单,一是自身转型需要;二是懂开矿,了解治理技术和难点;第三点最重要,地方政府支持。”当地不仅同意股权全部转让,而且优惠条件和治理标准不变——全面完成3513亩“伤地”生态治理,其中1150亩可用于地产开发。
这样的支持,成为红石山成功修复的关键。由于一度资金周转困难,林文甚至有了“跑路”的想法——修复塌陷和关停“五小”所需的资金量太大,为能确保准确无误修复,他们在全省首次采用了原本用于找矿的“超声波物探”技术,探测可达地下150米;有土层宜绿的地方全部绿化;下陷区域则修成人工湖。
今日红石山,焕然变新城。学校、医院、社区一应俱全,绿化率70%以上。“截至目前,修复投入已耗资6.8亿元,所有‘五小’均顺利关停。”林文告诉记者,“这期间当地政府从未给我们断过已修复土地挂牌转让后的资金供给。”
物质是一种财富,生态也是一种财富;经济发展,离不开市场的力量;生态文明建设同样也离不开市场的力量。这是第一个答案。
“绿”能生金——化生态优势为发展优势
种树人称种树是“种银行”。“绿色银行”好是好,却只“存”难“取”。可非得直接取吗?
山多、树多,生态好,纠结也不少。
杨立忠是武夷山市林业局局长。福建获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后,武夷山成为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域。杨立忠的任务就是确保九曲溪上游流域生态环境,用10到15年时间开展“青山赎买”,收储6.6万亩人工商品林,将其改为生态林。